本篇文章1733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胡先生在体检时通过碳14呼气试验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 他知道幽门螺杆菌是可能导致胃癌的细菌后,马上来门诊看了医生。 医生详细了解了胡先生的情况后,认为现在可以选择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也可以选择不治疗。 这是怎么回事?

只有1%-2%的感染者迅速发展成胃癌

已知幽门螺杆菌为螺旋状、微需氧微生物,是胃中唯一能生存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50%。 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胃上皮细胞表面的ph值上升,通过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粘膜损伤,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粘膜上皮细胞癌变。

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病因之一,但只有10 %~20 %的感染者发生消化性溃疡,1%~2 %的感染者发生胃癌,不到1 %的感染者发生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由此可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但不必太在意这种微小的关联,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会迅速发展成胃癌。 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幽门螺杆菌不是唯一的病因。

是否需要根除因人而异

医学界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不断更新。 幽门螺杆菌一直被视为病原菌,但目前已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哮喘、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即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这些疾病有保护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无特殊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早期饱满、口臭、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部分患者无症状。 小部分人平时胃没有什么不适,但体检时检测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无不适感,胃镜检查仅为浅表性胃炎时,无需根除。

老年人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进行风险利益判断和个性化解决。 一般来说,70岁以上的老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根绝的药物依赖性和耐受性较差,增加了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胃癌的效益下降。 除非儿童患有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原因不明的缺铁性贫血等疾病,以及一级亲属患有胃癌,并计划长时间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否则不建议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和根除。 儿童年龄小,口服多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成人。

什么情况下需要根除

消化性溃疡(无论有无活动和有无并发症)、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合并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早期胃肿瘤在内镜下切除或胃次全手术切除、质子泵抑制剂、胃癌家族史、非甾体抗炎药、原因不明的缺铁性贫血、、

目前,含药物的四联疗法已成为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一线治疗方案。 患者从7日到14日持续服用,根绝率达到80%以上。 但是,不同地区的耐药率有差异,该抗生素治疗方案的选择各不相同,因此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实施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

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要听从医嘱,如不擅自服用、停药,不仅降低根除率,而且容易诱导耐药株的发生。 在根绝治疗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口苦、大便发黑等表现。 由于酒精和抗生素可能会相互作用,所以在治疗中必须戒酒。

怎么不让它感染呢

幽门螺杆菌通过口—口途径和粪—口途径传播。 口-口途径是指通过胃食道逆流进入口腔,通过唾液传播,因此有可能一起吃饭、接吻、使用脏餐具等感染幽门螺杆菌。 大人咀嚼食物喂孩子,容易把细菌传染给孩子。 粪便-口途径传导是指幽门螺杆菌随着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脱落从粪便中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健康人食用后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传染性很强的细菌,通常无法自己清除,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必须学习预防。 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因为大便时有可能排出幽门螺杆菌。 细菌一旦沾到手上,就有可能感染他人,或对自己产生二次感染。 无论家庭成员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都建议使用专门的餐具。 比较有效,以免交叉感染。 在外面吃饭的时候用一次性筷子或者分开吃饭。 餐具要勤洗,同时高温消毒。 食物必须洗干净,在高温下烹调。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自来水中的生存时间为4天至10天,因此防治这种细菌的一个重点是不使用生食物和饮用水。 观察给孩子喂食的方法,不对口的方法。

即使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也不必过度害怕,去医院做相关检查,确认是否有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指征后再解决即可。

(董宁宁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标题:“幽门螺杆菌需要根除吗”

地址:http://www.e6x2f.com/ezjk/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