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5字,读完约4分钟

□王义文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上大学的孙女请我去电影院看电影《狂野系列》。 票价60元,虽然有点贵,但在高科技特效下声光电的梦想组合,给人们带来的视听享受确实不足为奇。

面对美好的光的世界,我从懂事的时候就很喜欢。 小学的时候得到过万花筒,那一年吸引了很多粉丝,博得了很多掌声和喝彩。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里街头出现的西洋镜留声机械戏又成了我的最爱,好不容易省了几分钱,却欣然放进了哪个地摊艺人的钱包里? 其实,西洋镜是一个小塑料盒子,旋转拧一下,就可以看到彩色画面。 留声机是一个长方形的木箱,打开后安装圆形唱片和磁头,摇晃方向盘,传来的是戏曲和歌曲。 机器剧的形状像方形盒子,上面有手动放映装置,周围四个洞可以给人看,盒子外面的艺人摇着放映装置唱小曲,配合盒子里放映的无声动画片,非常有趣。

我在第一次看电影的记忆中的印象特别深。 1951年5月的一天傍晚,大西门广场上挤满了人,司令台前挂着银幕,上映了协助土地改革的故事片《白毛女》。

当时条件简陋,只有一台放映机,利用胶卷的缝隙,鄂南文工团的演员借机唱了革命歌。 随着剧情深入迅速发展,人们义愤填膺,枪毙黄世仁、打倒反动派的口号层出不穷,响彻黑夜空。

少年时代看电影对我们这一代来说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 20世纪50年代中期,郡只有露天电影,没有电影院。 上映点多设置在公安局大院、江家大院、大庙大院等有围墙的地方,5美分一张票。

虽然心里很痒,但是没有钱。 为了看免费电影,我们翻过院墙,挖过狗洞,和很多人战斗过。 但是,如果能看到《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上甘岭》等备受期待的电影的话,即使鼻子肿了也在所不惜。

1957年,鄂城县有第一家专业电影院,设在新民街汪家祠内。 细长的木制长椅是空之间狭窄的放映室,票价分为8分和1角两个等级。 之后经过大修,换上了靠背椅,票价也上涨了两点。

1966年前,城区专业电影院有鄂城人民2家,樊口1家,鄂钢、通用、肉联、水泥厂、大礼堂、京剧院及农村生活人民公社等单位,定期或不定期放映国内外各类电影,票价在2角以内,观众非常活跃。

从此,《英雄虎胆》、《铁路游击队》、《永不消失的电波》、《地道战》、《地雷战》等都讲述了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 《鸡毛信》《地下少先队》《小兵张嘎》等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活教材。 《甲午风云》、《林则徐》、《十字街头》、《林家店》、《道路天使》等都展现了历史和反思。 国庆节10点”“黑三角”“古刹钟”等紧张而惊险。 呈现出《列宁在十月》、《流浪者》、《天堂的笑声》、《巴黎圣母院》、《唐伯虎点秋香》、《笑笑笑笑》、《五朵金花》、《阿诗玛》、《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各种视觉感受, 《天仙配》《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是中老年人和戏剧爱好者的优先。 当然,一时备受瞩目的是《刘三姐姐》、《洪湖红卫队》、《红楼梦》等,真的是昙花一现,可谓太美了。

“当年也是“追星族””

追星族不是现代年轻人的专利,我们当年对赵丹、白杨、王丹凤、孙道临、王晓棠、陈强、田华等影星的支持,绝不亚于现在的孩子们。 但是,那个时候是理性客观的,不是狂热的。 流行的电影插曲中,至今难忘的还有鄂城一中王路老师作词的《护士日记》电影中的《燕子》、《洪湖水波涛起伏》、《我的祖国》、《让我们站起双桨》等优美的旋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城内新建了多功能的电影院和露天电影院,上映点遍及城乡。 《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火烧圆明园》《早春2月》《雷雨》《望乡》《追捕》《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巴士奇遇结良缘》等国内外优秀电影相继上映,让民众赏心悦目。

特别是彩色武术故事片《少林寺》上映时,周边的农民兄弟骑自行车、开手扶拖拉机、摸黑走了10公里,才能最先感受到久违的声光世界。

现在电影院的规模也变得小型化、时尚化、多样化。 各种风格的电影院明星跨,上映手段和收视效果前所未有。 16毫米、32毫米、黑白电影、宽屏电影现已成为古董,取而代之的是全景立体声光、双机激光放映、高级多彩的享受和最先进的观影体验,鄂州人自己计划拍摄第一部彩色电影《武昌情帧》

穿越光影,抚摸当下,感受变迁,耳目一新。 今年中秋节,国庆节双节期间,我和小时候的邻居老太太聊了少年狂的事情,去了电影院,和现在的网络电影明星进行了亲密的约会。

回顾岁月,展望美好的未来,感慨万千。

标题:“当年也是“追星族””

地址:http://www.e6x2f.com/ezly/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