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2字,读完约4分钟

□鲁柳青

公元221年,孙权把鄂县改为武昌。 孙权为什么把鄂县改名为武昌? 笔者试着从史籍中寻找答案,但有看漏洞、说话的权利。

三国时代,孙权在武昌建都称王称帝,在城市设立武昌郡、武昌县治所。 公元229年,孙权搬迁到建筑业(今南京)后,武昌的地位下降。 王朝更迭,由于政区变动,武昌直到郡(或府)和县治并存数百年,南宋宁宗嘉定14年(公元1221年),武昌更名为寿昌。

80年后,原盛宗大德5年(公元1301年)回归武昌名。 辛亥革命后,1912年,江夏县改名武昌县,因此1913年,武昌县(今鄂州)改名寿昌县,寿昌县与浙江寿昌县同名,1914年,改称鄂城县。

古代武昌的一位,如今在鄂州走过了近1700年的历史。

清光绪《武昌县志山川》引用《宋史地理志》,以武昌、武昌山为名,称孙权所都。 孙权证实了那一年他带来了治所以南150多里(今谢埠村)的武昌山名作为王都名。 因为武昌山高百丈、周八十里,改名孙权都鄂、武昌,取得武和昌,是因为武昌山是名山。 直到今天,学者们仍反复表示,以风物形胜命名,符合我国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标志着武昌山先有,后有武昌城。

山名、城名,到底哪个在前? 各有各的说法。 那么,孙权提出的武而昌命王城名的由来和历史文化的内涵如何呢? 这大致可以看出孙权当时来鄂县筑城称王称帝的形势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使用吕蒙、陆逊军队北上关羽,进攻曹魏军,趁荆州空虚之机打败蜀汉,杀死关羽父子等人,夺回荆州,夷陵、峡湾以下,统治汉水以西长江中下游地区。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曹操去世的时候,儿子曹丕等不及将篡汉自称帝国立国。

次年(公元221年),刘备在四川成都称帝立国。 孙权不甘寂寞,又在这一年从公安东下到鄂县,兴土,改建新城,建设宫阙,为王称帝做准备。

公元221年8月,新城建成后,孙权召集诸将,在政治家眼里,丈夫提出了不忘死亡、安全虑险、古善教的警告。 隈不怀疑汉名臣,在安平的世界里刀剑不离身,盖在君子的武备上,已经不行了。 情况现在在边境边上,狼的交接很难轻易改变吗? 听了一会儿,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非常担心身故。 丈夫已经留下了名字,安君亲,和谁伤害了? 应该密切警惕,一定要崇尚它的大小,副孤意焉。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生存时不能忘记灭亡,安逸时必须考虑危险,这是古代的有益教训。 过去,隈不怀疑自己是汉代的名臣,太平时代刀剑不离身,就是说对于武备,不能放弃。 更何况我们在边境地区,像狼一样的坏人不断入侵,怎么能不考虑突发性的灾害而轻视粗心大意呢? 听说最近所有将军进进出出,都很谦虚简朴,没有随从武器,这是周全的,不是爱惜自己的做法。 保护自己,留名后世,让君主和亲属安心,与前者相比,哪个更值得效仿? 请严格警戒,一定要尊重大祭,呼唤我的心情。

孙权的这个警告,应该说是对比吴军夺回荆州巨大胜利后,产生的骄傲、轻敌的思想,或者马入库南山、刀枪之势,认为东吴鼎立江东,三江险要天下太平。 此时孙权并未陶醉于一时的胜利,相反清晰地认识到,虽然现在身处疆畔,豺狼交接,但难以轻言,主张君子武备,已深不可警,保卫疆固土,国泰民安

吴为了记住孙权这个警告,在强军的准备上采取了很多措施。 首先,在武昌江北构筑邾城(现武汉市新洲区),常驻军2万多人。 其次,沿河建造烽火楼台,传播边军事件报。 就是在武昌铸造千口剑,建造战斗船,改善装备,扩大军备,做好准备。 说不定这才是真正的武和昌的脚注。 (主编夏阳)

标题:“鄂县为何易名武昌”

地址:http://www.e6x2f.com/ezly/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