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12字,读完约8分钟

(原标题:《宏志中学20周年》)

20年前,为了处理贫困学子的学校问题,北京宏志中学诞生了。 这是全国第一所招收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学校。

20多年来,宏志中学以“修德宏善、秉志笃行”为校训,以宏志教育磨练生命尊严为办学理念,通过励志铸造灵魂,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子。

20多年来,宏志中学共招收3000多名宏志生,他们中有全国正泰品学奖特等奖获得者米硕、张翱、北京市十佳中学生王暄怡、励志模范拾荒少年叶天生、“村官”吴从亚、北京市最美孝心少年高正全……

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感动和激励着所有宏观杂志的学子。

校长成了球友

11月20日下午,宏志中学的操场上热闹非凡,与上课时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篮球场上,抢球、传球、投篮……学生们玩得很开心,青春飞扬。

杂志中学副校长陈昌林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在紧张学习之余,学生们最喜欢的事情是运动,篮球是许多学生的最爱。

走近篮球场时,突然有人叫他“防守,校长”,顺着声音,在一群学生中记者看到了宏志中学校长林剑的身影。 和学生们一样,拿球后,林剑通过快速奔跑寻找射门的机会。

在十几岁的中学生群体中,过了五旬的林剑尤为突出。 他被调到宏志中学才两个多月,却已经是学生们熟悉的球友了。 大家都很高兴和他一起打球,一点也不拘束感,防守,拦截也很自然。

▲和学生们一样,拿完球后,林剑飞快地跑,寻找投篮的机会。 图/严碧华

德育注重内生动力

林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用这样的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与学生为友,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宏志中学育人的理念。

1998年,陈昌林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被分配到北京市第142中学(宏志中学前身),见证了学校20多年的快速发展。

他认为,办学理念是紧紧抓住励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不仅自身快速发展,而且融入社会和国家快速发展的大局。

“学校有基于各年级优势形成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结合的过程。 ’陈昌林说,不仅宏志生如此,普通生也一样。

20多年来,宏志中学教职工集中精力,提高教学质量。

林剑说,距离宏志中学两个多月来,他最大的优势是教师专心于教育研究,努力学习。

陈昌林说,以前东城区、宏志中学的前身北京市第142中学只有三种学校,现在无论是教育质量还是学生出口都是一种学校,而且排名靠前。

宏志中学的招生对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二是就近入学的学生。

处理贫困学子对学校的挑战,是宏志中学成立的初衷。 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许多学校开办了宏观杂志班,处理一些贫困学生的学校问题。 2000年4月宏志中学创立,成为全国第一所招收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宏志生的学校。

想到学生来自贫困家庭,有点学生自卑,眼界不宽。 因此,从一开始,学校就重视德育教育,通过德育系统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宏志中学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赵勇,是原第142中学的学生,被送往首都师范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决定回宏志中学教书。 尽管担任了管理职务,但他至今仍兼任化学教师,处于教育第一线。

当天凌晨1点多,记者走进赵勇的办公室时,他正在向几个学生答疑。 这是宏观杂志中学所有课程老师的常态。

赵勇表示,学校具有修德宏善、秉志笃行的校训,坚持真挚的国家感情、超强责任担当、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精神,不断实践创新,努力培养高雅健康生活的宏观杂志人。

经过多年的实践,宏志中学以“提高课程供给能力,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精品德育课程文化”为目标,构建以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全员育人的教师文化、“感恩心、责为行、志为高”的学生文化形成的德育场所,成为“学校”

宏志中学的教师也深深感到,立德树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实践,只有学生加深情感认同,增强道德体验,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为此,学校本着“整体螺旋上升”的理念,设计了“月有主题,周有活动”的纵向德育线,每月以教育主题为中心,有全校的规定动作,也有各年级的自主活动,充分激发了年级和班级的创造性

宏志中学写了《我的未来不是梦想》等书,为学生成长了引导。 全国首部反映宏志生主题素材的电影《无音乐跳舞》开拍,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

并起到示范作用,组成宏观杂志宣传团,以“同龄人激励同龄人”的教育模式,通过宏观杂志讲述自己的故事,以自信、自立、自强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典范。 宣传团在学校内外为万名师生做了几十次报告,更广泛地继承了宏观杂志精神。

宏观中学特别重视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阔视野,提高边界。 例如,组织学生进入中国工程院,学生感受到了新中国的科技成果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心底埋下了科技梦、强国梦的种子。

▲在篮球场上,学生们玩得很开心,青春飞扬。 图/严碧华

立德树人被告知工资

注重德育和教育质量,20年来宏志中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叶天生在其典型的《六年宏志路,一生宏志情》自述中,叶天生如下: 1988年,我出生在东单银街天桥下,吃着百家饭,开始了穿百家衣服的生活。 在街上捡破烂的时候,父母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进行启蒙,希望我能早点成才,但是到了上学的年纪,我却以黑户的身份没能入学……

之后,在北京东城区教委的帮助下,叶进入了天生甜美的井小学。

2000年,叶天生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户口又成了躺在他面前的难题。 正好赶上宏志中学的建设和招生,在学校和东城区教委的推荐下,叶天生参加了宏志中学的面试,最终入学。

宏志中学6年,叶天生努力,高中毕业后获得全额奖学金,就读澳门理工学院,毕业后赴美留学,进入世界知名公司。 去年,他回国创业。

17年前,来自北京农村的皮丽雪进入宏志中学。 皮丽雪家很穷,小学、中学都是在村里的学校。

皮丽雪进入宏志中学后,因为基础薄弱,入学不久就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跟不上,成绩不理想,心里特别着急。 在校期间,所有学科的老师都鼓励和关心她,随时有问题,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回答。

因为英语成绩不好,高二的皮丽雪为了用一个月的伙食费( 130元)查单词买了文曲星。 这是因为每天都要和同学磨蹭吃,班主任知道后,就把她叫到办公室,给她塞了饭票。

三年的高中生活,学校的张老师为了不让学生做井底之蛙,向大学投稿启事,请清华大学、北大的学生去宏志中学讲述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之后,皮丽雪进入了中国农业大学。 “高中的时候,每周一下午有德育课。 的课程文案基本以宏观精神、爱国、感恩等主题为主。 多年后我意识到这些主题教育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 皮丽雪在《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文案中写道。

这样的教育层出不穷地影响着宏志生,他们用实际行动传达着感动和温暖。 一位宏志生说:“学校这个好条件,这么好的老师,不好好学习对不起任何人! ’说。

他们努力学习,孝老爱父母,反哺社会,多个宏观杂志生毕业后在学校创立爱基金,鼓励弟弟妹妹。

就业的第一年,叶天生在澳门理工学院设立工资火奖学金,帮助优秀学生深造,宏观杂志中学毕业生优先。

的第二年,皮丽雪和同班同学张帆一起设立了润德奖学金。

“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这区区几千元的奖学金真的微不足道。 只是,希望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对学校和社会的感谢之情,用这样的形式被爱下去。 ’皮丽雪在上述文案中是这样表达的。

(□《民生周刊》记者严碧华)

(责任:冯虎)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就可以使用“扫描”将网页分享给我的WeChat的力矩。

标题:“宏志中学走过20年”

地址:http://www.e6x2f.com/ezjj/1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