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54字,读完约8分钟

原标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上海实践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概念。 加上“现代”一词,强调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 目前,上海自我加压,勇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排头兵,全力推进全国首次基本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为构建中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做出上海应有的贡献。

4个阶段发展迅速,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文化事业在改造旧文化事业的基础上迅速恢复,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文化艺术事业框架。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的文化事业资金长期严重不足,文化设施非常落后。 改革开放前的上海文化基础设施可谓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我国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上海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在此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重建阶段: 1978年12月,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文化建设也成为我国现代化快速发展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9年至1984年,上海地方财政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的支出共计3.42亿元,其中用于文化、信息、出版、广播电视事业的约1.1亿元。 市文化局、市电影局、市信息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台等文化机构的文化设施基本建设费达到1366.6万元,比1950年至1978年30年共计262.69万元增加420.23倍,1984年上海市整体文化事业拥有固定资产总额3.15亿元, 上海的公共文化事业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和迅速的发展。 (资料来源:《上海百年文化史》

转型快速发展阶段: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6年下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在上海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文化快速发展战术探讨。 经过热烈讨论,上海提出了一整套符合经济快速发展战术的文化快速发展战术。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体制改革逐渐展开,上海文化建设明显加强和迅速发展。 1991年12月,上海市委提出在“八五”期间建设或基本建设东方明珠电视塔、上博馆新馆、上海图书馆新馆、上海影城、上海书城、上海大剧院等10大工程。 上海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就此迈出了新的步伐。 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10大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市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后,上海又提出将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上。 到2005年底,全市初步形成了布局优化、设施先进、结构合理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互联网。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上海实践”

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阶段:以2005年10月中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概念为标志,上海与全国一样,进入了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2007年8月,中辩、国辩发表《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上海积极落实中央要求,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线索,连续几年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作为事实项目。 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中,上海通过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了原有的社区文化馆(站)、社区图书馆、社区学校、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少年科技站、社区 覆盖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东方社区新闻苑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新奇独特的服务形式,深入基层、服务市民,成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载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意义。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上海实践”

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的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的奋斗目标。 年1月,中国举办国发表了《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的意见》。 上海随后印制了《上海市贯彻实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意见〉的意见》。 以此为指标,上海进入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的新阶段。

五个方面探索,全力推进全国率先基本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

为了率先在全国基本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上海根据中央要求,牢固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理念,在五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快速发展。 上海切实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质,以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为基本依据,进一步优化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基本上可以达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标准化公共文化 计划建设上海图书馆东馆、上博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10多个重大文化设施,进一步统筹资源,均衡布局,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快速发展。 进一步完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管理标准、评价标准体系,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年)》的相关要求,制定与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诉求水平相适应的具体实施标准,体现上海地方特色,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上海实践”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快速发展。 建立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政府与各类文化非营利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的必由之路。 上海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不断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文化志愿服务体制的机制。 让各类文化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运营、文案供给、绩效判断。 在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积极推进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运营。 在政策奖励上,上海大众文化队伍茁壮成长,文化类社会组织大量涌现。 2019年,357家社会主体申报参加上海公共文化配送服务。

继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 不断提高服务效能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重要的快速发展目标之一 上海已经形成了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努力构建统一的全市公共文化文案平台,基本实现了“订单式”、“订单式”服务。 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诉求对接、供需直接见面购买、市与区县联动、绩效判断等机制建设,确保配送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益。 深化上海市民文化节持续快速发展机制,推进上海市民文化节资源整合、快速发展融合、扩大服务平台效应。 健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项目和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文化上海云”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省级区域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大大提高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性能。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上海实践”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上海将树立大文化快速发展理念,不断健全完善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员工协调小组工作机制,推动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跨部门、跨行业共享与融合的快速发展。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确定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 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理事会,引导相关方面的代表、专家、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独立运营、自我快速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运行新机制。 并建立大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大众文化的诉求和正确对接。 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重大文化活动、文化配送工作中的第三方判断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判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上海实践”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制保障。 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现代化,必须将整个管理运行体系法治化。 上海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制定《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积极推进《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及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逐步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性法规体系制度

(作者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专家委员会顾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打开微信,点击下方的“发现”,采用“扫描”,就可以将网页分享给我的WeChat的力矩。

标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上海实践”

地址:http://www.e6x2f.com/ezjj/1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