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3字,读完约3分钟

科技日报成都5月7日电5月7日,四川省地震预警要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四川、云南建设中国第一个面向地震预报的地下云图网——地表设立约2000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将引起地下8公里至20公里的应力和能量动态演化。 宣布将解决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产生的动态地应力和能量监测互联网。

“最终,我们期待着用类似气象预报‘见云知天气’的方法,自动或人工分解、研究判断地下云图,促进预报地震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曦说,这是地震预报科学研究的新尝试。

以前地震快报、警报等在震后监测中,不能随时“看到”地应力和能量的动态演化情况,但地下云图是提高地震预报科研能力的“敲门砖”。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其难度在于地球的不可分割性、地震产生的诸多复杂性、同一地方反复发生地震的小概率性。 ”。 王戎表示,新建的川滇地下云图网的首要科学目标是处理浅源(不到20公里深)破坏性地震的临震预报课题。 临震预报是指对某处几天内,在较小范围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称为临震预报。

地下云图网不需要在地下“钻孔”,可以实时掌握地应力和能量。 他还说,地震的发生是一个力学过程,地震的发生只与应力、能量的积累程度和断层的破坏强度有关,临震预报中不需要考虑地震发生的多少和噪声性。 最后,川滇地下云图网覆盖区域内频发的地震提供大量较为有效的数据,促进地震预报科学研究。

为了实现地下云图的建设,王曦团队目前开发了一种新的传感器,将应力、能量新闻从地下20公里传播到地表时,传感器监测的物理量所需的传播时间作为秒级。 “这些传感器安装在地表,但通过物理学方法,可以监测地下8至20公里的应力和能量。 ”。 王戎认为,根据该传感器,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可以收集到物理关系确定的数据,不是“鸡飞犬跳、蟾蜍过街”等关系不明的物理量,不是地下水位、水温等物理关系间接的物理量,而是地应力、地下能量等发生地震的地区

根据科学研究计划,地震预警四川省要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1-2年建设川滇地下云图网的3年间,利用新建的地下云图网收集了10个左右的破坏性地震实例,进行了地震预报的内部技术试验等。 目前,第一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和传感设备已部署在汶川县映秀地震台完成。

据悉,中国地震局去年发布了“透明地壳”等多项计划,进一步了解了地壳状况,认识了地震的发生机制。 王戎认为,“透明地壳”等规划勘探目标更广,包括地壳结构和应力等参数,但地下云图的要点是应力和能量,所用传感器的数量、参数、种类等与“透明地壳”项目不同。

(责任编辑王韵)

标题:“地震预报新尝试:我国将建首个地下云图网”

地址:http://www.e6x2f.com/xwzx/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