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43字,读完约2分钟

中科院称,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于今年1月31日完成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海返回青岛西海岸新区母港。 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维护中升级了我国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许多重大突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介绍,本航次的重大突破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这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果克服了深海潜标负载容积小、供电少、数据量大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今年的航海中,另一个重大突破是融合电感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深海6000米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大洋上层每100米实现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大洋中深层500米 王凡表示,6000米深海数据北斗卫星实时通信的潜标自发布以来已安全运行一个多月,数据返回正常。

航次首席科学家汪嘉宁研究员表示,本航次是中科院战术性先导科技专业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航次之一,历时74天,航程1。 2万多海里,这是科学号首航以来国内航程和时间最长的航次,开展了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调查,向东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叉区进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多学科的联合观测。

王凡说,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过5年的建设,深海连续和实时观测能力稳步提高。 观测网内20套深海潜标、4套大型浮标共1000多套观测设备已稳定获取5年观测数据,不断更新中国观测网获取深海数据最长记录,且观测平台更具多样性,实时潜标和实时浮标 包括剖面浮标和船载移动观测平台等,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的全覆盖,建立了实时观测数据自动解体应用平台。 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服务国家深海科学研究、气候预报预测和海洋环境预报的能力显著增强。 (记者吴月辉)

责任编辑:

标题:“中国首次实现深海六千米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地址:http://www.e6x2f.com/xwzx/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