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53字,读完约7分钟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副社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企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在登云。 新京报记者倪伟摄影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事务所提供图

今年6月,国际宇航联合会最高奖世界航天奖公布,经过中国宇航学会推荐和国际宇航联合会投票,3名中国科学家获得年度奖。 这是国际宇航联合会成立70年来,首次将该奖项授予中国科学家。

获此奖项的三位中国科学家分别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企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是登云、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孙子。

三位科学家因嫦娥四号任务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嫦娥四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五个月球探测器,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着陆。 这是人类第一个登月探测器。

登云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嫦娥四号的任务确实填补了月球探测的空白色,来到了体类没有去过的地方。 他还对中国今年实施的嫦娥五号探测月、天问一号探测任务和未来深度空探测任务有预见性。

谈论世界宇宙奖

国际越来越接受中国和中国的科学家

新京报:中国航天有许多里程碑,为什么在嫦娥四号任务后连续获得多个世界最高水平的太空奖?

于登云:我认为嫦娥四号确实为月球探测事业做出了贡献,并首次在月球背面进行了近距离科学探测,外国同行认为我们确实做出了贡献并予以肯定。 这也反映出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国际上正在接纳中国和中国的科学家。

新京报:得知获奖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于登云:这个奖项来自大家一起做的事情,是全队一起努力的结果。 我认为这代表着中国航天的进步。 作为中国人我感到自豪。 这是中国能力的说明。

我们确实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去了体类从未去过的地方,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知道的评价中有人反对,但其他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赞同,事实上证明了大部分科学家实事求是,赞同嫦娥四号任务的成果。

谈嫦娥四号

有望改写月夜温度检测记录

新京报:嫦娥四号已经工作了500多天,如何评价嫦娥四号的表现?

于登云:月球背面与正面不同,起伏落差非常大,只有7公里的落差,嫦娥四号着陆的目标区域非常狭窄,约只有嫦娥三号着陆区域的5%。 这样小的面积,必须准确着陆,难度很大。 月球的背部无法与地球直接通信,我们开发了喜鹊桥号的中继星进行发射,传输了信号数据。 这也是人类首次。

嫦娥四号取得了一系列科学发现,首次揭开了老月亮背上的神秘面纱,对月球背上的地形环境、地质成分等研究意义非凡。 嫦娥四号经过这样长期的业务,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最重要的是对月背地形有了明确的认识,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和演化的认识。

我们在月球背面展开了国际上首次的低频射电天文学观测。 这有助于了解宇宙早期大爆炸的历史。

新京报:了解月球背面的地质情况后,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于登云:为认知月球提供了良好的原始数据,加深了对月球的认识。 认识月球可能也会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当然,也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形成,意义非常重大。

新京报:嫦娥四号的工作人员500天以上,有什么超出预想的情况吗?

于登云:应该说在我们的期待之内,超越也是一点科学的认知方面。 例如我们本来就没想到月球背上的月球地幔这么浅,所以当我们证明了巨大的碰撞时,就没想到会看到月球上的地幔物质。 对月球表面环境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前的资料中说月夜温度最低会达到零下180℃,但嫦娥四号的事业中测量到了-196℃的最低温度。 应该说是渴望以前的认识,世界上第一次得到这个数据是我的骄傲。

目前嫦娥四号已经工作了500多天,状态非常好,载荷工作正常,平台也没问题。 好像身体状况良好,能走路,能说话,能注意,能思考一样。

谈论宇航员

新老交替科学研究第一线平均35岁左右

新京报:嫦娥四号任务后,这个团队可以说得到了国际的认同。 你如何评价中国航天现在的队伍和人才?

于登云:中国航天的新老交替做得比较好。 科学研究第一线基本上以平均年龄35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力。 我们保持一支好的队伍,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快速发展。 比如嫦娥工程这个团队,以前平均年龄不到30岁,那个时候做得很好。 现在做得更好了。

新京报:也就是说,航天至今对年轻人仍有吸引力吗?

于登云:我认为整体上应该这样做。 航天队比较稳定,结构也比较合理。 光从待遇上来说,我们不能和一点私人公司比较,但我们团队还有其他方面。 比如参与重大国家工程的荣誉感、成就感。

谈论商业宇宙

必须聚焦于尖端创新和卫星应用

新京报:这几年,很多商业航天企业成立,取得了一些进展。 将来,这些商业航天公司和项目会在航天事业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于登云:我个人是这样看的。 商业宇宙是宇宙事业的一部分,国家也支持。 我发展很快,相信是对太空事业的补充。 另外,商业航天模式可能对国家主导的以前流传的航天公司也有一些促进。 例如在人员流动、运营模式等方面促进我们的创新和改革。

新京报:你认为在那些具体的行业中,会成为商业航天公司的好舞台吗?

于登云:中国的商业宇宙比以前发展得更快,但我认为政府有必要积极诱惑。 现在商业航天公司很多,但规模基本上很小,做的事情太集中了,很相似。 商业航天在航天方面,可以进行小型航天器、部件验证等验证性发射。 在卫星行业,也可以通过一点立方星、小微卫星等,进行一些新的技术验证性的工作。 越来越多的是,商业航天公司能否在后端出更多的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卫星数据,在应用环节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诉求。

新京报:也就是说,要去做更多创新的事件吗?

于登云:商业航天可以站在国家航天已经有成果的肩膀上,还远远没有做好的一点行业,比如卫星数据的应用,满足了越来越多顾客的诉求,包括小顾客的特殊诉求等,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利益。

■预见性

嫦娥五号:

预定今年年底实施,在月球正面着陆的同时进行采样返回。 嫦娥五号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和对接机构、采样机构4个机构组成,据登云介绍,最大的亮点是多次进行月球轨道的自主分离和对接,不仅可以节约燃料,还可以成为载人登月的验证技术。

嫦娥的下一个任务:

嫦娥6号、7号、8号已经明确了初步的任务目标,将在月球南极开展事业。 月球北极有可能储存着水冰等,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嫦娥7号和8号还将进行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验证,为建立月球科学研究站做准备。

天问1号: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1号将于下月发射,预计明年抵达火星,实现了史无前例的一次绕火星三个步骤。 来自远程的信号衰减和通信延迟、重要的着陆阶段、火星探测器的整个过程必须自主决定,安全着陆将成为巨大的考验。

行星探测:

于登云表示,未来的深度空探测将处理探测能力问题,但太阳系8大行星不一定会去,有代表性的行星必须进行探测。 我国已经计划进行小行星探测,将于2030年前后展开木星系探测和行星系探测。 (记者倪伟实习生刘曼)

标题:“中国探测器去了“人类从未去过的地方””

地址:http://www.e6x2f.com/xwzx/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