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78字,读完约6分钟

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怎么进行?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教育部提出劳动素养是考核优先、录取上级学校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备受关注。

在中国,要比较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就需要了解其历史。 中国最初实行劳动教育是赣南苏州区学校,后来在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入了教育方针和《宪法》。 其中一段时间强调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只指体力劳动,对劳动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将不完全的劳动作为教师和学生的惩罚和改造手段的劳动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分开,劳动给人们带来的体验是痛苦的,政策的执行是客人的 结果,很多人对劳动教育的印象变差,不可避免。 只有沿着这个方向迅速发展,才会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劳动的现象。

1980年以后,在教育思想解放的大讨论中,教育工作者对以往劳动教养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对劳动教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 劳动教育在逻辑上不是与德智体美独立的并行关系,而是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此后20多年的教育政策副本中不再采用与德智体美劳动并行的提法。

此次《意见》强调,要把握育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加强综合实施,在不同地区大体上避免劳动教养的实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少爷的生活,每天读劳动的书,但不是想接受劳动教育,而是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总之,过劳动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效的劳动教育。 生活范畴的广泛性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负责劳动教育。

家庭劳动主要以家庭生活为中心展开,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健全快速发展。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作为孩子应该自己动手的事件,如果没有穿衣、吃饭、叠衣服、收拾床、扫地、擦桌子和椅子等自己动手的意识,就不能正常进行劳动教育。

首先,劳动是生活中的,不是生活之外的。 生活中的需求是劳动课程的复印件:生活需要卫生,维持卫生,打扫卫生是劳动教育的复印件,孩子长大后会在习性干净的环境中生活。 生活需要吃饭,准备吃饭是劳动教育的过程,品尝自己做的食物不仅不挑剔,还可以很好地练习做饭。 生活需要与人接触,与人接触是劳动的锻炼,也培养热情好客的阳光个性。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有工作机会时要培养孩子自愿参加的意识,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慢慢培养的劳动技能很多,因为培养这种习性和能力又会促进他的欲望。 在生活之外设定劳动,就会变得格格不入,给人找工作的错觉,使生活混乱,无法成为良好的教育。

其次,孩子有其生活,孩子的劳动必须符合其年龄和生活特点。 孩子从小就爱动,有自己来的本能,需要保护而不是禁止。 例如,小学以前的孩子们对自然特别感兴趣。 他们在自然中的活动适合他们的优势劳动,不给孩子们安排时间和空之间,他们就失去了好的工作机会。 中学以后的学生进入社会敏感时期,他们关心和参加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服务也在这个时期成为适合他们的劳动,被困在学校和家里,很难开展适合他们的劳动教育。

有人说游戏不是劳动。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游戏是儿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能将游戏完全排除在儿童劳动之外,但不能以游戏是适合儿童特点的劳动为借口沉溺于单一游戏。 运用适量、需求和多种感受,将能促进各方面平衡快速发展的游戏列为劳动文案显然是合适的、准确的,也有利于实现育人的目标。

另外,关于劳动教育,首要重视它能对人的成长发挥多大的利益。 但是,在劳动教育中,不应该明显生产无法投入的、浪费时间和资源的所谓劳动。 体验只有在学生动手实践、努力流汗后,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收获,才能形成正向激励,劳动创造好的生活,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为劳动而动,才能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质量。

最后,儿童的实际体验是评定劳动效果的最终依据。 孩子肯干,有收获,有成就感、荣誉感,能产生新的有趣和新的动力,是育人实效性很高的劳动。 例如,给孩子来客人时倒茶,与客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刺激孩子积极交往的欲望,养成礼貌的习性,以后客人来的时候也会积极倒茶。

必须指出劳动教养最可能发生的误区:不以劳动为惩罚。 不舒服让孩子洗碗是很多父母经常用的方法。 劳动教养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作为家庭的一员有责任承担家庭事务,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尊敬劳动者,通过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光荣和价值。 如果孩子做错了什么让他工作,只会给他产生对劳动的反感和轻蔑,产生违背劳动教育目标的效果。

不要过分强调体力劳动。 完全了解劳动应该是一项脑力长、身心各种功能均衡发展的活动。 适度的体力劳动有利于人的健康和能力的快速发展,不仅不需要过度的体力劳动,还可能引起畸形发育,抑制其他方面的正常快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更新,劳动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应该不顾孩子要求某种劳动,鼓励创新,按需行动。

不得以成年人的标准评价未成年人的劳动。 曾经有个孩子回家自己去打水,想给还没下班的妈妈一个惊喜。 妈妈回家高兴地夸奖,拿着拖把还拖着一点干净的地方,说:“啊,希望你再拖一次。” 小小的怨言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阴影,从那以后,就很少主动提出做家务了。 注重过程和进步进行激励是比较有效的方法,生活自理是起点,提高技能,形成生活信心是边界。

如果父母能努力建立现代家庭,让孩子在劳动生活中自愿参与,督促孩子自己动手,看事情,掌握独立人士的意识和能力,平等分担家务,劳动教育就合格了。 (作者:储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标题:“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教育”

地址:http://www.e6x2f.com/xwzx/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