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1字,读完约3分钟

据国家航天局报道,9月21日13时40分,长征4号乙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海洋2号C星送入预定轨道。

海洋2号c星是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的第二颗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运行倾斜轨道的大型遥感卫星。 进入其轨道后,将与海洋二号B星组网,大幅提高我国的海洋观测范围、观测效率和观测精度。

国家航天局负责海洋二号c星工程组织的实施管理,自然资源部为领导客户部门,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负责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建设、运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八院分别负责总责任卫星系统、火箭系统的研制。 中国卫星发射观测系统部负责发射场及观测系统组织的实施。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347次发射。

记者从五院获悉,海洋二号d星发射完成3星组网后,我国具备时间级覆盖全球主要海域的观测能力,并且可以实现亚中尺度海洋现象观测,为海洋防灾减灾、气象、交通和科学应用等提供重要支撑。

独特的多功能卫星

海洋2号c星具有手臂敏捷、眼疾快的特点,能够实现更高的海洋风场观测频率。

与以前由遥感卫星运行的太阳同步轨道相比,海洋二号c星的位移很独特。 在五院研发队伍的精心设计下,c星将在倾斜轨道上运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海洋观测能力。

并且,这颗卫星具有多种功能,五院设计师们将其功能概括为跟风、测海、鉴赏舟、寄予厚望。 从测量世界海洋表面的风矢量、世界海面高度、世界船舶自动识别,到接收、存储和传输世界海上浮标的测量消息,这一系列能力都依赖于研发团队遵循的卫星多功能集成化的快速发展目标。

卫星上配置的微波散射计、船舶识别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有效载荷比较精细,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船舶识别系统可以实现全球海面船舶位置、航向航速等数据的测算,从而大大提高海上交通和海上安全能力。 数据采集系统较高效地获取海上浮标信号数据,将浮标点测量新闻统一传输到地面解决,点面耦合的精确测量将大大提高海洋预报系统的精度。

此外,海洋二号c星通过整星带太阳翼运输等方法,实现了大型遥感卫星发射场工艺优化,大大缩短了发射场的工作周期,对后续大型遥感卫星和商业卫星工艺优化具有良好的宣传和示范效果。

全天24小时监控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海洋动力环境预警能够实现海况预报,产生许多可持续、可预测的效益。

例如,通过对台风路径和强度(中心风力)的监测,比较有效地确保海航安全,通过对海洋温度变化的监测,可以从涡旋中查明渔场位置,实现准确的渔业。 另外,相关应用可以支持珍珠、海参等近海养殖。

海洋2号c星进入轨道后,不受天气和照明条件的影响,全天24小时连续开展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较为有效的服务。 此外,遥感数据还可应用于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动力学、海洋气候与环境监测、海冰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c星和b星实现双星组网后,观测周期将从单星的3天缩短为1天。

之后,海洋2号B星、c星和d星3星的组网,将建成我国第一个海洋动力监测网。 该系统将进一步实现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以及全球覆盖的海面高度、较有效波高、海面风场、海面温度等海洋动力环境因素观测,为我国海洋事业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有助于国内外相关领域创新的快速发展

标题:“海洋二号C星发射 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构建更进一步”

地址:http://www.e6x2f.com/xwzx/3814.html